Hong Kong Cellist Society 香港大提琴家協會

繁體中文English (United Kingdom)

你不能不學的大提琴曲目:凱瑟琳.布萊克 《給早逝者的哀歌》

 

 

音樂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一些困難的狀況,處理當中的悲傷、失落、被離棄的感覺和悲傷。 例如,這可見於 Penderecki 的《廣島受難者哀歌》、西貝流士《芬蘭頌》和約翰·科里利亞諾的《第一交響曲》(為紀念那些在愛滋病大流行中喪生的人而寫的作品)。 而本月的文章,是關於凱瑟琳·布萊克 (Katheryn Blake) 《給早逝者的哀歌》,以音樂作一場關於精神疾病和自殺的,撼動人心的檢視。

 

 

布萊克的大提琴獨奏曲由一組五個簡短的「階段」而成,那是基於面對悲傷的 五個階段。 作曲家利用撥通預防自殺熱線的號碼時產生的音高組合作基調,產生和弦,統合樂章的變化。

 

 

第一階段的副標題為「與現實脫節」,開場時左手敲弦並配合空弦撥弦。 這種以「X」作音符標記的敲擊效果是通過左手手指用力敲擊弦線上指定的音高位置來實現的,以此產生一種幾乎沒有共鳴聲、乾燥、木納的音色。 它非常有效地表達了一種貫穿這作品的挫敗感。

 

 

 

在這相當平靜、內斂的開場過後,我們進入名為“Blistering”(暴怒)的第二階段,讓聽眾進入了一場持續多於一分鐘,快速、精湛、跨弦的旋律之旅。 乍一看,這一部似乎非常困難,但通過緩慢而有條不紊的練習,它是完全可行。關鍵之前,就是盡量減少左手移動,並專注於弓的控制。

第三階段以熟悉的音高組合開始,而這次呈現的是人工泛音。這作品最厲害的地方之一,是布萊克的音樂敍事如何貫徹始終。從演奏者的角度來看,這敘事不僅形成於我們演奏的音符之中,也在音符之間的沉默當中。這第三階段確實讓我們有機會探索空間、時間和呼吸如何改變一首音樂。

下一個樂章將我們帶到一個非常緩慢的半音旋律,它從樂器的低音區開始,並迴繞在兩個八度的範圍內編織。開首 20小節是對連弓和弓速控制的考驗。 如果你能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致的動態和聲音力度,那麼在其後章節「失控的漩渦」將更加有效。這些開場小節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以背景音來慢慢練習,調整你的語調。這一樂章是全曲最長的,也帶出最長的高潮;而節奏也變得非常重要,足以帶你的演奏能量延至整個強音段落。

 

最後我們來到了第五階段,副標題為「與現實妥協」。而貫穿整個作品的音高組合,也終於以一個C音得到完整 。之前存在的不協和音消失,逐漸聽來被全音階佔據。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段落,聽起來像是旋律本身試圖自行尋求解決的方法。節奏和發音讓人聯想到人類講話,就像一個旋律片段提出問題,另一個給出答案。

 

《給早逝者的哀歌》是一首令人滿足的樂曲。 它不僅在技術上挑戰表演者,還加上了超出頁面註釋的挑戰。要執行成功的表演,您必須檢視音樂細節如何組成更大的畫面。這首曲子只有 13 多分鐘的演奏時間,寫得非常簡潔,沒有多餘的段落,而每個音符和短語都經過精心編排。心動不如行動,不妨一試新事物!

 

 

 

作曲家的網站:https://kathryn-blake.com/

 

 

聯繫作者: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Dedicated Cloud Hosting for your business with Joomla ready to go. Launch your online home with CloudAcc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