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Cellist Society 香港大提琴家協會

繁體中文English (United Kingdom)

你不能不學的大提琴曲目:David Feurzeig 的大提琴奏鳴曲

拜仁.布姆博

有興趣試聽嗎?可按這裡連結!

 

對於這樣一部龐大的作品,該從哪裡談起? 先來作曲家的簡單介紹。David Feurzeig是一位美國作曲家,對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同樣精通。

 

 

 

他的許多作品都有戲仿、諷刺和幽默的元素,例如,我特別喜歡他的鋼琴獨奏曲《Stride Rite》,它將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主題與拉格泰姆的鋼琴風格結合起來,讓人想起斯科特-喬普林和傑利 · 羅爾 · 莫頓。

而與Feurzeig的其他作品相比,《大提琴獨奏奏鳴曲》採取了相對嚴肅的態度,利用過去的傳統與創新的技術,展示了大提琴的五花八門的音色。

這首奏鳴曲以一首美麗且壯麗的前奏曲開展,說起來,我也不得不表示它(也許是隱約的)讓人想起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前奏。然而,它與巴哈的聯繫永不止於此。 我毫不誇張地說,演奏巴哈G大調前奏曲滿足感,在費爾澤格的奏鳴曲裡也可同樣體現。

 

這個壯麗的開場開展了作品的第二部,它帶有「像遙遠的鐘聲」的標記。乍一看,這部分對和聲的大膽使用令人生畏,但只要耐心練習,你就會發現大提琴對這些泛音和鈴聲出現了一種自然反應,那是前人從未探索過的。

在第二樂章中,我們把弓子放下來,用錘子和拉桿演奏所有的內容。這種技術在吉他音樂中已經使用了很久,但對大提琴來說卻是相對較新的,需要一些時間來掌握。 一旦這個技巧得到了足夠的磨練,你就可以開始感受到這段音樂如同¾ 庫蘭特舞輕快。 我建議你先用極慢的速度,配合琴弓來練習這個動作,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準上。 當你轉而用撥弦來練習時,分句亦會更容易形塑。

 

第三樂章是一段小夜,作為其他樂章平衡的支點。 這一樂章的寫作較有一種空靈感,在刻意的和聲和指法音符之間切換。由於旋律音程之間的距離很遠(減九度和小十三度),所以一開始樂譜看起來並不連貫,但基於樂器的自然結構和弦線的本來的音調,我們實際上可以用一個無縫的連弓來演奏這些音程。 這個樂章非常有效地喚起夜晚昆蟲的嘆息、昏暗的月亮、負鼠對大地的抓撓等意象。

 

奏鳴曲的後半部分以薩拉班德開始。雖然樂譜有許多明顯指示容許彈性速度,但它仍需保留舞蹈的特點。如果說庫蘭特舞是一陣音符的旋風,薩拉班德便是一首抒情的歌曲,伴隨想像著人們隨著節奏跳舞,並對節奏的微妙推拉作出反應。 而這首曲子還有另一個有趣之處,就在於Feurzeig如何寫出被移位的強拍。

 

我們通常期望強拍出現在第一拍,但Feurzieg把這移到第二拍,並以這種位移寫出了整個樂章。

 

 

在這一樂章的最後,旋律逐漸消失在大提琴C弦的最高音域中,觸及了琴頸上的所有諧音。

以爆炸的方式開始最後的古格舞曲似乎非常配合樂曲——而費爾濟格亦正是此意。這個樂章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有一種常動曲的感覺(即,一段音樂以短音不斷的進行著,通常都是快速度。),帶有無情的三連音節奏;第二部分是一種和聲的合唱。

 

要仔細彈奏這樂章,關鍵是利用節拍器慢慢練習。第一部分是一個以C#馬卡托作踏板點的強烈三連音節奏,周圍有半音階的旋律,偶爾的中斷展示了大提琴手演奏和弦與快速音階的能力。 如果演奏得巧妙,其效果將是一場技藝上的大比拼。 把創作材料都展開之後,費爾澤格又帶來了前奏曲的小暗示。 這些讓人聯想到輔音的片段越來越長,直到看起來它們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最後卻被吉格舞曲的粗糙材料所阻撓。

費爾齊格這樣的創作,挑戰了大提琴演奏的界限,並為我們樂器的未來打開了想象的空間。

 

聯絡作者

Dedicated Cloud Hosting for your business with Joomla ready to go. Launch your online home with CloudAcc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