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回介紹的兩首協奏曲,作曲家特意寫下複雜艱深的技法——雙音、起伏不斷的跳音、和音域之間的急速遊走都讓大提琴演奏家藉著展現過人的精湛技巧,表達當中的激昂情感。今天想談談風格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大提琴協奏曲:旋律優雅又壯麗的海頓 #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Haydn’s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aydn 寫這首協奏曲時正在匈牙利埃斯特哈希宮( Eszterháza Palace)為Esterházy親王服務,他每天為皇室創作,讓他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試驗不同的音樂效果。在皇室的生活亦讓他遠離了音樂圈子,難以參考、或是被引導再其他方向。如是者他的作品其中一個實驗,就是以大提琴作為旋律中心。當時大提琴在樂團中仍以低音伴奏為主,於是他的創作更顯得與別不同。
樂曲沿用經典協奏曲的三段快-慢-快句法,將重心放到大提琴與樂團演奏的聲音對比之上。Haydn——如同先前提過的Dvořák和Elgar,他為了大提琴家Anton Kraft ,而寫出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Kraft同為Esterházy皇室的御用樂手,演奏以簡潔明亮的音色聞名,於是這首協奏曲不斷地譜出流麗的長音階,急速多變的旋律講求按弦及運弓上更準確的控制,以達致表演者心中理想的音色和演繹——每一句的自然或拘謹、輕鬆或充滿張力、暗沉或響亮,全部都反映在大提琴家的拉奏之中。此外,第一樂章Cadenz之前Haydn甚至寫了大提琴相當高音域的G音,考驗琴手拉出的音調與樂團伴奏如何協調。
以上提到的這些技法在現今看來十分具挑戰性,而那時代的大提琴的琴頸比現在的來得短,演奏甚至更為困難。由於這樂曲的原譜是Kraft交予出版商,當時很多人認為作品不像Haydn所寫,而是大提琴家自己創作。縱然這傳聞在後來Haydn的手稿曝光後已不攻自破,但非大提琴家又能如此巧妙地寫出這首高難度作品,相信他在Kraft的演奏上的獲得了不少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