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與讀者們分享的東歐音樂,也是與當地的作曲家有關。而除此之外,東歐還有很多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當中的表表者,或可數到羅斯卓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Rostropovich出生在中亞與東歐之間,前蘇聯的巴庫(Baku)。他的父母也是音樂家,自幼學習大提琴、鋼琴及指揮。他在15歲之年已公開進行大提琴演出,隨即被評為最有潛質的演奏家。Rostropovich不負眾望,在父親的指導下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Rostropovich在西方國家同樣嬴得聲譽,70年代初逃離蘇聯遷至美國後,獲得更多世界各地的演出機會。
翻找Rostropovich過去的演出錄音,發現不少也是樂團演奏歌曲,如Antonín Dvořák德佛札克的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這部是Dvořák最後一部以單一樂器為重心的協奏曲(Solo Concerto)。在他的早年寫過簡短,未完整的Cello Concerto in A major後,Dvořák一直抗拒他的好友,另一位大提琴演奏家Hanuš Wihan的請求,再完成一部完整的大提琴協奏曲。然而,1894年受音樂學院同僚Victor Herbert新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影響,他意外地受啟發,寫出了這部旋律浪漫又充滿戲劇張力的作品。樂曲的大提琴難處甚高,一開始獨奏即以類似即興(quasi improvisando)的手法,充滿勁度的彈奏三個音符的和弦(Triple-stopped chords),旋律遊走於不同八度之間,輔以Double stops(同時彈奏兩道音符)及空弦撥奏。 觀賞Rostropovich的演奏,便可見他對這些技巧的拿掐通通都柔韌有如。
此外,這協奏曲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它早段已出現裝飾樂段,容許大提琴手在樂譜的框架內加添自己個人的詮釋作獨奏,以展示演奏家的個人特色。Rostropovich的版本中,觀眾伴隨他的呼吸,感受大提琴聲音間的抑揚頓挫,縱然未有現場觀賞,但在屏幕之外,也能深深感受他的個人演奏魅力。
這或許也是協奏曲多年來依然深受音樂家及聽眾歡迎的原因—它的旋律多樣,多有讓獨奏樂器發揮的空間,加上樂團的配合造就出情感豐富的樂章。即使是歷史再久遠的錄音,樂器背後的音樂力量始終不變。
Reference/Photo Source: Dvorák –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 Mstislav Rostropovich